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聽現場的交響樂 馬卡爾指揮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和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前些日子呢
看了交響情人夢這部日劇,讓之前在大學時代稍微接觸古典音樂的我,引發了更濃厚的興趣。
直到現在都還會打開這些交響曲不斷的、反覆的聆聽,每次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話說我是怎麼想去聽這場音樂會的呢?
我有訂誠品的電子報,剛好在某一期的電子報裡面不起眼的小角落中,發現了「馬卡爾(Zdenek Macal)」這個名字,原本還不清楚,但是看到了熟悉的臉孔和交響情人夢的字樣之後,就讓我一直不斷的在找相關新聞了...

列舉幾條新聞:
http://www.epochtimes.com/b5/7/9/10/n1829590.htm
http://www.mna.com.tw/manager/epaper/edm1/edm80.txt

節錄一下新聞對馬卡爾的介紹:

捷克愛樂音樂總監馬卡爾(Zdenek Macal),尚未抵台知名度已大開,等待他的人,除了古典樂迷之外,還包括一群日劇粉絲。

這是因為受歡迎的日本漫畫以及改編的電視日劇《交響情人夢》,劇中男主角千秋真一之所以立志當指揮家,是因為小時候曾赴布拉格造訪指揮大師「維也拉」,受到深刻的影響。戲裡這位大師的角色,就是馬卡爾飾演。因日劇的拉抬,讓馬卡爾的聲望,在非古典樂迷間傳開。有趣的是,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裡,還把他演出日劇的事蹟,加入個人介紹中。

在《交響情人夢》演員尚未有人訪台的前提下,馬卡爾的來到對戲迷顯得重要。十二月二、三日捷克愛樂的演出曲目,本來只安排史麥塔納《我的祖國》和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後來在主辦單位爭取下,才加入深受戲迷喜愛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交響情人夢》中一再演出的曲子

馬卡爾二○○四年曾率捷克愛樂首度訪台,在他的帶領下,絃樂呈現教養過的野性,不粗糙、不張狂但是很有力。管樂音色明亮清脆,恣意揮灑中帶有斯拉夫民族的狂放。

馬卡爾一九三六年出生於捷克第二大城布魯諾(Brno),畢業於布魯諾音樂學院和楊納傑克音樂學校。一九六五年獲得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首獎。一九六八年蘇聯共黨鎮壓「布拉格之春」,馬卡爾逃離祖國,先赴德國之後轉至美國發展,曾任密瓦基交響樂團和紐澤西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他一直到二○○三年返回祖國,從指揮阿胥肯納吉手中接掌捷克愛樂。他曾說面對其他樂團時,他必需教導他們感受捷克音樂和舞蹈節奏,但是這些音樂性已深植捷克人或斯拉夫民族心中,「因此我只要揮揮指揮棒,樂團就出現我要的聲。」



年代售票的簡介: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7963

其實當我得知這項資訊的時候,已經是這場表演的三五天前了,這時就遇到幾個問題,第一,這種表演通常都要半年前就開始購票,所以想當然爾的可買的票已經所剩無幾了...。第二,票價很貴,剩下的不是3600就是2400,之後還好我的呆瓜有趁機搶到2400的票,而且還是不錯的座位。

在熱情沖昏頭的情況下,我決定了要去看。原因一:難得可以看到國際級的交響樂團加上日劇裡出現過的指揮演出,之前也沒聽過國際級的交響樂團,這是第一次。原因二:去哪裡聽現場的拉赫曼尼諾夫阿!!!而且是全本曲目,三個樂章都演出!!!這機會實在太難得了,所以讓我堅持一定要看!

當天演出簡介:


12月3日 馬卡爾的交響情人夢之夜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鋼琴家:安德烈.克羅貝尼科夫Andrei Korobeinikov)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當天進場的時候,全場幾乎是滿座的,因為在買票的時候,也只剩下十幾個空位可選...
在開演前幾天,就熟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好多遍了,有點想跟現場比較的意味。進場後,人好多,呆瓜又花了兩百塊買演出簡介,發現鋼琴手居然只有21歲,比我們都還小,卻已經是鋼琴比賽的常勝軍,並且在多國巡迴演出了,真的是天才!

開演前三分鐘,燈光暗下來,人聲開始減少,舞台上的燈光亮起,全場安靜到一個很神奇的境界,接著交響樂團開始出場,掌聲開始響起,最後鋼琴手和指揮出場,原本就沒間斷的掌聲又更大聲了,直到馬卡爾就指揮位置...

馬卡爾很高,可以說是高大魁武吧,很難想像這是七十幾歲的身材,第一個手勢下下去之後,如鐘聲般的鋼琴聲響起,由pp到ff,接著流水似的將交響樂團帶進來,第一個音的共鳴讓我感動的快流淚,原來這就是聽現場交響樂團的感覺阿,可能買個幾十萬的音響都聽不到這種感覺吧,一開始幾個音我就覺得這4800花下去是值得的!

和聽錄製的版本完全不同,現場的除了可以清楚的聽到各個樂器所結合的共鳴之外,看著各個樂器手一致性的動作也是一種享受,而且,我和呆瓜都頭一次覺得原來大提琴撥弦的聲音是那麼好聽啊!完全掌握住節拍不提,光是撥弦的聲音就讓整個交響曲有紮下厚實的根的感覺,整場都讓我感動到全身緊繃阿...><。不過,鋼琴手還是最厲害的,據呆瓜的說法這首鋼琴譜真的還滿難的,而且速度很快,現場看了鋼琴手這樣彈,才發覺好恐怖,除了手要大之外,還要彈的很快,這真的是很不容易,也難怪在日劇中,米奇指揮要千秋演出這首,千秋馬上說:「要我彈這麼難的曲目...」這種話了...

三個樂章都結束後,掌聲未曾間斷過(樂章之間沒人拍手,這場演奏會觀眾素質不錯XD),鋼琴手被安可出來好多次,最後終於有安可曲,也算是對觀眾的回應^^

中場休息之後,就是展覽會之畫,還沒聽到前我還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樂曲,同樣的指揮手勢一下馬上就聽出來了,原來是這麼耳熟能詳的曲目阿...聽起來心情特別輕鬆...整首曲目都是很優美的感覺~終場演奏完之後,安可掌聲也是不斷,馬卡爾還在台上玩了一下,作勢直接下台不演奏安可曲了,突然的他手是開始下,連交響樂團都還沒坐定位安可曲就開始下了,不愧是經驗老到,很懂得掌握觀眾的心^^

這算是遲到一個月的心得文,剛好心中有靈感,就一併把他寫完了,謝謝各位的觀賞^^

1 則留言:

  1. NSO探索系列 《火鳥情絃》
    New Frontier The Firebird

    2012/5/27(日)2:30PM 國家音樂廳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兩廳院售票)

    演出者:指揮/丹尼爾‧雷斯金
    豎琴/薩菲耶‧德梅斯特
    國家交響樂團

    曲 目:穆索斯基:《荒山之夜》(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改編)
    希納斯特拉:豎琴協奏曲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芭蕾全曲)

    20世紀初期由狄亞基列夫不但引領的芭蕾舞劇的變革,更帶動視覺藝術與文學詩歌等跨領域的激盪,除培養出尼金斯基、佛金等偉大芭蕾舞者和編舞家,更提供畢卡索、薩悌、史特拉汶斯基等巨匠揮灑的天地。1910年問世的舞劇《火鳥》是史特拉汶斯基一鳴驚人的成名作品,把民族相關的浪漫主義和原始主義巧妙地糅合,譜寫出具多樣音色和豐富和聲的音樂。寫於1956年希納斯特拉的豎琴協奏曲則將阿根廷的拉丁舞曲與豎琴做了完美的結合;以接近「新表現主義」風格,在豎琴獨奏中加入大量敲擊樂器,充滿了巴爾托克式的音響。1998年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國際豎琴大賽首獎的德梅斯特,是維也納愛樂第一位法籍團員。2002年起,他以獨奏家身分在維也納愛樂的樂季音樂會中演出,自此展開獨奏家演出生涯。

    回覆刪除